不用拉窗簾、不用貼隔熱膜,指尖按一下或手機點一下,就能讓窗外的光線和熱量“聽話”地進出……當窗戶不再是一整塊固定的玻璃,而是一塊能讀懂人需求、隨心意“變臉”的“智能畫布”,建筑就不再是單純容納生活的容器,而是能讀懂都市人習慣、配合需求的伙伴——每一次玻璃的明暗切換,都是人與建筑之間一場無聲卻貼心的互動。而讓這場互動成為可能的核心,正是電致變色技術對光的深度掌控。
近日,江蘇省基礎研究計劃青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批名單正式出爐——由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(蘇州)學者哈桑帶來的“用于建筑光調節的多色太陽能智能窗的金屬調諧電致變色材料研究”成功登榜,成為今年“省基金”唯一上榜的國外學者。這份認可背后,正是哈桑團隊在電致變色領域獨樹一幟的探索。
能調光更能隔熱、明暗切換壓縮至秒級、創新材料合成工藝實現低能耗、可像印刷般在低溫低耗條件下生產原材料……哈桑的電致變色研究依托納米材料,專注于突破傳統電致變色技術“功能單一、響應遲緩、成本高”等核心難題:通過精準調控金屬氧化物納米線的尺寸與分布,讓材料具備對不同波段光線的選擇性過濾能力——既能在透光時讓可見光高效穿透,又能在變色時牢牢鎖住紅外線與紫外線,實現調光與隔熱兩不誤;憑借納米級的材料界面設計大幅縮短了離子遷移路徑,壓縮明暗切換時間,讓操作響應更即時、更流暢。
“我們的材料在制備薄膜時無需高溫高真空環境,未來只需在低溫下將納米材料油墨按需求印刷在基材上,就能完成電致變色層的制備。”哈桑介紹說,這不僅降低了生產能耗,更大幅降低了材料成本,為將來面向產業化的規模生產奠定基礎。
2024年加入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(蘇州),2025年就獲得“省自然”項目立項,哈桑在獨墅湖畔的科研之路一路加速。在他看來,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(蘇州)轉化型科研的“基因”和蘇州獨墅湖科教創新區得天獨厚的條件,都為項目的推進注入強大動力——有力的政策支持、先進的實驗設備,以及來自全球各地科研人才的思想碰撞,都在成為技術突破的“催化劑”。去年,他還拿到了科教創新區青年科教領軍人才項目專項支持,為項目的前期研究提供了助力。
“關于納米材料合成和電極方面的研究正在進行中,也與部分專注于建筑材料與智能硬件的企業取得了聯系,將在互動中進一步破解材料適配、性能提升等關鍵難題。”哈桑說,這些企業扎根產業一線,最清楚市場對材料穩定性、成本控制、應用場景適配的實際需求,自己的團隊擅長從基礎研究層面突破技術瓶頸,雙方合作正好形成“科研攻關—產業驗證”閉環,加速推動技術從“樣品”走向“產品”。
蘇報駐園區首席記者 董捷
2025年9月9日